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慈善家田家炳辞世,他为教育做的事当被铭记

发布时间:2018-07-11 浏览次数:0

2001年9月22日河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落成典礼

2001年9月22日田家炳先生与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合影留念





卖房捐校的慈善家田家炳辞世,他为教育做的事当被铭记!

中国教育报   2018.7.11

他少年继承父业,

青年已成著名企业家,

后来他又成为泽荫神州的慈善家,

他奉献绝大部分资产,

不惜卖掉居住数十年的花园别墅,

在中国捐助数百所学校。

一颗小行星以他命名——

国际编号2886,

名叫“田家炳”。

小行星仍在运行,

他,田家炳先生,

昨日辞世,享年99岁。


少年承袭父业

辗转创业成知名商人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

生于广东梅州的一个书香世家,

是典型的客家人。

16岁丧父并继承父业,

17岁到越南办公司,

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

中日战争爆发后,

他失去产业,辗转到印尼谋生。

二战结束后,重新创业,

在印尼创办树胶厂、塑料薄膜厂,

成为著名的青年企业家。

1958年,田家炳把事业转移到香港,

先后创办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厂,

成为香港人造革与化工行业的领军人,

人称“皮革大王”“化工大王”。

之后,又向房地产进军。

到1980年代,

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

后来的岁月里,

他用自己绝大部分资产和精力,

为自己树立起了另一个称号——

“中国百校之父”。

长记幼时父亲教诲

不忘儿时星火心愿

在田老家里,

有一幅他倒背如流的书法,

那是《朱伯庐治家格言》。

田家炳几岁时,

父亲就教他背诵《治家格言》,

要他“勤、俭、诚、朴”。

父亲在他幼年时期的教诲,

数十年来田老无时或忘。

晚年时,田家炳曾回忆说:

“香港像我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满街满巷,

我今天能够得到大家这样的爱护,

完全是我这几十年做人

得到大家的欣赏、重视。

也可以说是先父的教导,

让我背治家格言,

我常常用这个来激励自己。

这是我终身的享受,十分值得我怀念。

我至今可以记得,一字不落。”

年幼的田家炳曾经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

就是研究学校或其他地方

张贴的捐赠芳名录,

最希望成为的就是芳名录上那样的人。

生意成功后,田家炳开始兑现当年的愿望。

处在生意黄金时代的田家炳,

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

1982年,

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

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

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

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

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这或许让田家从生意上,

离其他大富豪的地位越来越远,

但却也在慈善领域

做出超越很多人的贡献。

至今,

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

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

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

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

全国34省市区,

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把“包袱”变成“财富”

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教育!

做慈善为何钟情于教育?

曾有媒体(南方日报)报道,

田家炳基金会的捐助中,教育占比90%。

田老为什么如此钟情教育事业?

16岁时父亲去世,

田家炳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

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

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田老此生最大的遗憾。

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

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

他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

人们的素质都很高,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

田老能深深地体会到

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

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

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

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

就是办好教育!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

四亿同胞,那时讲‘地大物博’,

现在十三亿人,

是否还能讲‘地大物博’?

我很怀疑,所以我始终认为,

现在中国真正想要强大,

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需要提高,

就是要讲教育。”

那么多孩子有书可读,乃毕生最大寄托

有个现象——

在田家炳基金会的资助中,

中小学、幼儿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为什么田老如此重视基础教育?

田老曾经认真回答过这个问题。

他用了“回报率”这样的字眼,

可其中对教育的用意之深令人恍然,

用情之切使人动容。

“要教育办好,

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

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

如果搞不好,

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

但有了中小学,

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

换句话说,

投入的捐赠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更大,

‘回报率’更高。”

“基金会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
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

甚至有时觉得,

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

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

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为守捐助承诺,经济萧条时

曾卖房贷款做慈善

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

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

收入受到影响,

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

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

83岁高龄的田家炳,

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

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

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

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学校。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

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

人家做了计划。

所以决定卖掉房屋。”

而据当时的香港媒体报道,

5600万的售价,

比当时估算的市值高出了约300万。

后来,田家炳曾讲述其中的原因。

原来,买家是香港人,太太来自台湾,

见到自己的先生在

与田家炳讨论房子的价格,

就劝说丈夫再加些钱,

支持一下田先生做好事,

也算作是他们自己为教育事业出份力。

大屋卖出后,

田家炳就在大屋不远处的公寓楼里,

租住了一套130多平米的单元房。

田家炳曾笑称自己变成了“无壳蜗牛”,

但他毫不在意,因为他认为,

卖出房子最大的效用就是

自己答应别人的承诺得以兑现,

而这笔钱又可以捐出20几所中学,

这种效益会比自己住大得多。

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

田家炳则回答:

“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

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

不但经济效益更大,

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

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

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对资金,

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

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

还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

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

2005年,

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

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

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

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

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

而是学校办不好!

慈善从来不是数字上的逐力,

对这一点田老很清楚。

他说,他虽然不是最有钱,

但一直在尽自己的绵力。
“捐资又不是浪费,

它带来的收获和产生的效果,

绝对大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什么是富?拥有什么才叫满足?

身家1亿和10亿

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

我的生活过得不苦,

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

这才让我感到真正的幸福。”


据说,每建一所学校,

田老都希望能亲自去给学生“打气”。
对此,田老自己回应:

“能去的我都希望去,

去到也只是讲故事而已,

给小朋友说些“脚踏实地”的故事,

因为,捐赠的目的是育人,

而育人最关键是“育品德”。

我有时会对老师说,

‘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

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

我还要感谢你们’。

我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

而是学校办不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

学校做不好,

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

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

反而会丑化田家炳,

家长就会讲,

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

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

98岁时,

在田家炳基金会摄制的视频中,

田老依然觉得

“将来还有好多自己要努力的地方”。

有人曾问过,

田先生一生获得荣誉、头衔无数,

哪一个最让他开心和看重?
他说,

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

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

却用上了他的名字,

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荣耀。

不远的昨天,

一位叫田家炳的先生

为祖国的教育倾尽力量,

遥远的太空,

有一颗小行星,

它的国际编号是第2886号,

它沿着椭圆轨道绕日运行,

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三亿五千多万公里,

它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3.6年,

它也叫田家炳,

为了纪念这位先生,

他,曾为祖国的教育倾尽力量

……